论文:践行知理论,促幼儿合作之能力 (杨婷婷)
践行知理论,促幼儿合作之能力
摘要 交流与合作,是人与人间经由语言的表达、讯息的传达、或友好的动作倾向,而传递的一系列社会性行为。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,他们往往缺乏交往技能。所以我们要多多观察孩子的特性,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,让孩子适应集体环境,获得更多的发展。如何培养孩子在人际生活中能与人合作,并共享合作成功的品质已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。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,能给与策略支持,本文浅谈一些实施和体会。
关键词 分享;合作;交往
合作,是幼儿必须具备的品质,是影响幼儿未来发展、立足社会的关键素养。但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缺乏同伴,因此合作的机会也非常少,于是各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幼儿园中。
现象一:建构游戏时,,级幼儿共分成了六组,开始时大家一起共同合作,但没过多久,争吵的声音就出现了,“这是我的!”、“不对,是我先拿的!”
现象二:体育活动时,幼儿练习在垫子上两两合作爬,结果有两位幼儿尝试其中一只脚互相勾着爬,但爬行困难,速度很慢。另两位幼儿一前一后,手拉手,两腿跪着移动,已不是正匍匐爬的动作。还有两位幼儿面对面,一位向前,一位向后退着爬。
现象三:课间活动时,幼儿听了老师的话,一个一个排好队上滑滑梯,可没一会就听到有幼儿大喊,“老师,XXX推我”、“老师,XX插队”
为确保您的下一代拥有优秀的素养,我们必须注重孩子沟通协作能力的训练。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,能给与策略支持,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如下:
一、加强孩子生活中的合作锻炼。
“行是知之始”,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,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。良好的学习态度是“从生活中学习、从经验中学习”。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,存在着许多幼儿与同伴之间合作的机会,作为老师要抓住时机,充分的利用这些机会,有意识、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开展各种合作的活动,提供多种有利于幼儿之间合作的材料。如:在桌面游戏中,为幼儿提供各种玩具,以小组形式共同拼搭大型玩具,引导幼儿在互相合作中不断完善游戏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,我们可以提供轮胎、纸球、尾巴、圈等有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材料。在自主游戏活动中,当幼儿遇到困难时,老师不再立即给予帮助,可以引导他们向任务完成的较好的朋友请求帮助。总之,教师可以经常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,进行各种团队形式的比赛,了解只有组里所有幼儿都完成才是最后的成功。一系列的活动都促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得以强化,合作行为的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。
二、运用生动活教学,培育孩子的合作意识。
合作,首先是孩子要有协作的意识,然后我会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小案例来帮住孩子,树立合作意识。有时候生活中一些小小的例子,却会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,这些往往会比口头的教育效果来的好。有一次,我班幼儿午餐后在操场上散步,幼儿都这看看,那看看。忽然我班的老师顾一恒大嗓门地告诉我他看到有蚂蚁,这时很多的孩子们都围在看地上的蚂蚁,我过去一看果然有几个蚂蚁正在搬地上的一粒花生。小朋友们看的都很精彩,都在窃窃私语,大家围着观察。我灵机一动,立即发问,“小朋友你们了解蚂蚁在做甚么吗?”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早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,争相抢答“蚂蚁要搬东西”,我接着问“那你们看他们是怎么搬大花生的呢?”水至渠成回答自然而然引出,小朋友们认为一只蚂蚁就没法搬动较大的花生,但许多只蚂蚁就能把大花生搬走了。我继续跟孩子们说“蚂蚁和西瓜”的小故事,用一系列的案例告诉了小朋友们合作起来威力很大的道理,并期望通过这个小故事去提高小朋友们的合作意识。
三、利用角色游戏分工,引导幼儿学会合作、学会负责。
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。所以学会合作、学会负责,是幼儿的基本心理品质,同时也是幼儿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是否被社会所接纳,其创造力是否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评价标准。由于处在儿童期的孩子以“自我中心”能力占据了主体性,所以在游戏中常常是各自为阵、互不相扰。运用了班级区域游戏的特色与优点,来激发幼儿的协作行为。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合作游戏,透过努力创造良好条件,激发幼儿协作行为的产生。在角色游戏中我们设定了数量众多的角色,幼儿根据自己挑选喜爱的角色,在游戏中也养成了与小朋友们分工合作的意识,而这些角色要经过竞争,定期轮换。幼儿在这个分配中要学习独立工作,但当然也会有挫折,而这个挫折又会激起其自己分析问题的冲动,从而切实提高其才能,人人有了责任心,人人都要和他人沟通、合作,由此便提高了心理素质,也改善了身体活动品质。如在一次游戏中,表演区的主持人来找老师:“老师,小舞台又没人表演了。怎么办?”一般情况下,都是我点名邀请其他小朋友参与,或者让主持人去找人来参加,但是效果不佳。所以,在一次游戏点评时,我将问题抛给了幼儿,请大家一起来想办法。经过讨论,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在每个区域里增添一些新材料:“海报宣传组”——合作制作较大的“宣传单”,绘制“门票”免费赠送;“道具组”——制作服装及装饰,到舞台上表演;“剧本组”——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编几句宣传口号,吸引同伴。这样在游戏中,幼儿可以找好伙伴,拿好设计的宣传单及门票,走到其他同伴旁边,赠送门票,轻声地邀请,也可以利用漂亮的服装来吸引同伴积极参与到“小舞台”中做观众或者进行表演,达到邀请的目的。
从想办法到最后的实践,我们将每个区域的材料都整合起来,相互有对应,有延续,让幼儿不仅在动手方面得到提高,更在交往能力和表现力上得到很大的进步。这也是儿童剧课题的重点之一,正如《指南》所说:“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,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,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、对待他人,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。”所以,当儿童剧课题的实施和区域化学习相结合,内容有延续,幼儿有提高。
四、充分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合作机会。
孩子在一起游玩、学习,使得相互之间合作的机会不少。不过教师们若不好好捕捉机会的话,也会错失许多良机。例如在晨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就爱玩“切西瓜”的游戏活动,这就要求每一位孩子都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,而如果用一个孩子来试图切断其他手拉手的孩子联系,则要求他们高度的协调与通力合作。游玩中发现小朋友们都希望可以来玩“切手”,但又不喜欢拉圈,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换位,试一试当其它小朋友不合作时,自己怎么玩游戏,以实际体验使孩子们知道,游戏活动的进行,都离不开大伙的共同参与。另外,老师也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创新与合作的时机。
五、向幼儿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,引导幼儿评价自己。
陶行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“四颗糖”的教育故事,这虽然是一则小故事,它却告诉了我如何去教育孩子,如何去教育一个犯了错的孩子,如何去教育一个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的孩子。这四块糖,在无形中既跨越了做错事时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心理沟通,又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,着实让我感到佩服。我想,在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今天,我们除了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,也要像陶先生那样学用“四颗糖”,善用“四颗糖”,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老师与朋友。这“四颗糖”蕴含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,那就是赏识教育。
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们的每一个合作,哪怕是一点点进步,也要呈现给孩子们,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收获,从而激发孩子再次合作的欲望,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赞赏过程中,孩子的协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可以获得良好的训练。除老师点评之外,老师还应指导孩子自己点评和同行互评,以此培养孩子自我反省能力与合理评估自我和别人的能力。在指导孩子自评与互评时,老师主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。如绘画创作从内容、布局、色调等角度评价。同时还应要求幼儿评价要客观公允,不要只看出他人的缺陷,要尽力找出他人的优点,并要说明这么评价的原因理由,使听的人心服口服,双方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。
总之,勇于与他人合作,是幼儿所必须的良好品质,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指出:乐于和人相处,学习相互帮助、合作和共享,有同情心。同时也给老师提了要求,要引导孩子感受和老师、同伴等一起生活的快乐,帮助孩子培养对他人、社会亲近、协作的心态。陶行知先生也说过:“教人要从小教起。幼儿比如幼苗,须培育得宜,方可发荣滋长,否则幼年若遭受严重伤害,即不夭折,亦不易成材。”合作是孩子未来成长、适应社会、立足社会不能缺乏的重要素养,是幼儿健康成才的催化剂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会给幼儿们提出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支持,也将总结自己的经验,改进自己的不足,为每位幼儿创造一个健康、快乐的成长环境。
参考文献:
1、《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》(D) 李楠
2、《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》庞丽娟、秦旭芳
3、《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》 陶行知主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,1981
4、《学前游戏论》 丁海东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年
5、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